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苦皮藤素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
徐芳,施海瑛,张玲敏,孙家梅
摘要1166)      PDF (1232KB)(1191)   

目的 研究苦皮藤素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机制及对该蚊幼虫生长发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规生物学法进行毒力测定及观察对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HE染色观察胃肠形态的改变,通过氧化铬的比色法测定拒食活性。结果 随苦皮藤素浓度的增大,其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力增强, LC50为22.66(18.38~27.95)mg/L,LC95为84.51(60.87~142.27)mg/L。苦皮藤素能降低白纹伊蚊幼虫的化蛹率,延长平均化蛹时间和平均羽化时间,但对羽化率的影响不明显。随苦皮藤素作用浓度的增大,拒食活性也增强。胃肠形态发生改变:刷状缘脱落,中肠细胞变性、崩解。结论 苦皮藤素能通过胃毒、拒食、触杀等作用方式毒杀白纹伊蚊幼虫,并能抑制其生长发育。

2010, 21 (3): 215-218.
α-三噻吩对白纹伊蚊幼虫的脂质过氧化组织定位研究
孙家梅,张玲敏,吕慧芳,徐芳
摘要1360)      PDF (1706KB)(1017)   

目的 对光活化α-三噻吩(α-T)引起的蚊幼虫脂质过氧化进行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 用冷Schiff组织化学法,检测光活化α-T处理后的白纹伊蚊幼虫,光学显微镜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光活化α-T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组织定位。结果 对照组组织均未着色,实验组中肠组织细胞、围食膜、马氏管刷状缘及管腔出现紫红色着色。结论 光活化α-T能使白纹伊蚊幼虫的组织发生脂质过氧化,且脂质过氧化的主要组织靶标为中肠和马氏管。

2010, 21 (1): 42-44.
白纹伊蚊唾液腺细胞的原代培养
施海瑛, 张玲敏, 李薇, 孙家梅
摘要1006)      PDF (524KB)(1339)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纹伊蚊唾液腺细胞的培养,试图建立白纹伊蚊唾液腺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方法 采用Schneider 培养基添加10%的胎牛血清和双抗﹙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链霉素﹚作培养液,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唾液腺,经PBS液清洗后放入培养液中,置26 ℃培养箱中培养。结果   3 d后白纹伊蚊唾液腺组织开始长出单个细胞,6 d后单个细胞增多。说明白纹伊蚊唾液腺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够存活一段时间。结论 白纹伊蚊唾液腺细胞体外培养存活。

2009, 20 (1): 15-17.
2006年广州市登革热媒介及其带病毒现状调查
张玲敏1;李薇1;李凯杰1;范志刚1;黄伟星2;陈埏芳2;蔡俊强2;岳峰2
摘要793)      PDF (181KB)(701)   
目的 调查广州市登革热传播媒介的孳生情况及媒介蚊虫的登革病毒自然感染率,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蚊幼虫调查法,调查广州市8区登革热媒介蚊虫的主要孳生情况,再以采集的蚊虫标本为研究对象,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所取标本中是否携带登革病毒。结果 广州市8区调查点的容器指数以白云区、荔湾区和天河区较高,分别为68.52%、52.54%和47.20%,其他依次为越秀区、番禺区、黄埔区、海珠区和花都区,分别为46.00%、42.25%、39.06%、34.00%和31.43%。白纹伊蚊的孳生容器类型有14种,以花盆底盘、废缸罐、废桶类最高,分别占全部积水容器的54.97%、14.67%和11.64%;在261个阳性积水容器中,以废旧轮胎、废缸罐和石穴阳性率最高,阳性率分别为57.14%、54.02%和47.62%;所采集的登革热媒介蚊虫标本均不携带登革病毒。结论 广州市8个区的容器指数均较高,而媒介蚊虫登革病毒自然感染率较低,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一旦有病原输入极易引起疾病的流行传播。应采取以消灭蚊虫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防止登革热的发生。
南方11省区白蛉亚科昆虫调查
张玲敏; 冷延家
摘要1025)      PDF (112KB)(820)   
目的:掌握南方11省区白蛉亚科昆虫的蛉种、地理分布及其栖息环境。方法:光诱粘蛉法和吸蛉管法。结果:发现白蛉30种,分属白蛉属、异蛉属、秦蛉属和司蛉属,其中有1新属和13个新种。调查发现一些省区白蛉分布较广,如广西、安徽,所调查县市均有白蛉存在。结论:一些地区有传病种———中华白蛉和四川白蛉存在,提示有内脏利什曼病传播的潜在危险。
第三届国际白蛉亚科昆虫大会简介
张玲敏
摘要424)      PDF (63KB)(616)